勝不驕,敗不餒
戰國法家學說彙集《商君書》中有一句「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用後來的話來說就是「勝不驕,敗不餒」。勝而不驕是守成或精益求精的基本態度,敗能不餒是從失敗中站起的先決條件。這也是古今中外英雄偉人都具備的美德。 成功者若能不驕傲,與其競爭者則不容易滿心怨恨,更可能會甘拜下風,或是互相砥礪,良性競爭。成功了不驕傲,也能冷靜檢視自己成功的原因,探討自身長處與短處,為下一次挑戰做準備,也才有下一次的成功。守成也是一樣的道理。成功了更要兢兢業業,而不是馬上鬆懈,成功才能持續長久。一時失敗了也不要
趕緊擺脫挫折感,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將來才能克服困難。如果真的有無法克服的問題,也可以轉換方向,另尋出處,而不是在失敗中打轉。 古今中外能敗而不餒,獲得最後成功的例子很多。國父孫中山先生十次革命失敗,卻不屈不撓,愈挫愈勇,終於在武昌起義開啟成功契機,最終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愛迪生製造電燈泡時,為燈絲材料費盡苦心,測試了一千六百餘種材料,連人的鬍子都用了,卻都失敗。但他並未氣餒,最終找到了鎢絲,成功造出能耐久使用的燈泡。春秋時代,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句踐在吳國受盡恥辱,但沒有灰心喪志,用盡各種辦法騙吳王夫差放他回國。回國後也沒有因此鬆懈,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打敗吳國,完成復國大業。這些老掉牙的故事都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敗而不餒的事蹟往往伴隨著反敗為勝的故事,歷史上這類事蹟不勝枚舉,但勝而不驕的例子就沒有那麼好舉了。先總統蔣公對日本的以德報怨政策或許可以算是一例。對日抗戰勝利後,我國身為戰勝國,對侵略者日本卻無比寬待,而沒有擺出勝利者的姿態,獅子大開口。蔣公曾在日本留學,熟知日本文化,認為日本戰後該如何發展應由日本人民自己決定,反對戰勝諸國強行改變日本國體。戰後滯留於我國的日本軍民有兩百萬人之多,復員返鄉估計要花數年之久。但蔣公全力支援日本復員,出動全國當時百分之八十的船艦和火車運送日人歸國。僅僅十個月,就復員完畢。此外蔣公也極力反對戰勝國割據日本,保全了日本國家的完整。這些以德報怨的舉動對我國戰後的慘烈歷史或許沒有什麼幫助,背後或許也有很複雜的政治和戰略考慮,但這種勝而不驕的態度確實搏得許多日本人對先總統蔣公的尊敬和對我國的好感,增進戰後我國與日本的友誼。 勝而不驕能讓成功長久持續,敗而不餒能使人東山再起。相反的,勝而驕必定招致失敗,敗而餒則讓人沒有重新再來的可能。成功會帶給人極大喜悅,但喜悅卻容易使人沖昏了頭,變得驕傲,因而狂妄跋扈或安於現況不知進取。在國與國之間,打了勝仗就驕傲起來,對戰敗國極盡侮辱,往往會招致戰敗國的怨恨。將來對方富強了,心裡想的是報復,而不是從此和平共處。因一時的成功,志得意滿,而不知精益求精、裹足不前,終將被競爭者追過,被他人淘汰。失敗固然令人挫折,但若沉緬於挫折感中,自怨自艾,甚至怨天尤人,抑或自暴自棄,甚至自憐,則永遠無法檢視自己失敗的原因,審視自己的弱點,無法克服自身弱點,解決現實困難,最終無法從失敗中站起來。
歷史上因一時成功而驕傲最終導致失敗的例子很多。之前提到的吳王夫差就是一個。越王句踐殺死吳王闔閭之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為報殺父大仇,勵精圖治,吳國國力在短期內大增,擊敗了句踐,報了仇。但他勝利之後非常得意,將句踐羞辱一番之後就放他回去。句踐心懷怨恨,記取了失敗的教訓,二十年後打敗了又夫差。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的協約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對戰敗的德國與其說是懲罰,更像是勒索敲詐的分贓大會。這些國家還以為這場大戰會是一場「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大家都很清楚。三國時代的曹操以其軍力優勢和自身超凡才智打了許多勝仗,但在赤壁之戰時卻驕傲地認為憑曹軍人數優勢必然能勝吳軍,俗語說驕兵必敗,曹軍最後果然吃了敗仗。因一時失敗而氣餒從此一蹶不振的例子也很多。不用引經據典,現代社會上,因為事業不順,感情問題而自暴自棄,自殺甚至殺人的時有所聞。許多人無法從失敗中走出來,有人些甚至不願意從失敗中走出來,最後就做出一些令人遺憾的事。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碰到許許多多的挫折,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不要為一時的失敗限制,而要以失敗為借鏡,將來才有成功的機會。同樣的,如果成功了,也要想到一時成功不代表永遠成功,唯有兢兢業業,精益求精,成功的成果方能維持長久,將來也能有再一次的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